旋压工艺”首先是将金属板坯切割为圆形。接着将这块圆形金属板和模具安装在旋压机床上,让它们一起高速旋转,一边抹润滑剂,一边用“赶棒”对金属板推压使其紧贴模具以完成塑形加工。
开始旋压工艺之前,先用一种叫做圆盘剪的机器把金属板坯切割成圆形。
集中全身的每一根神经,边移动两腿交替承受体重边用赶棒向坯料均衡施压使其成形。
一边调整赶棒支点的按钮位置一边用赶棒小心翼翼地进行操作。
在制作所里我们看到了如此巨大的模具,还看到了最里面的木制模具。
加工过程中需要多次根据敲击金属板坯时发出的声音以及从“赶棒”处传来的感觉,来判断板坯是否依照模具完美成形。如果一下子用力过度会导致产品报废,所以大师级技工们在进行旋压工艺时全身的每一根神经都需高度集中,一边用两腿交替承受体重一边用“赶棒”对板坯均匀施压。
“旋压工艺”几乎所有工序都采用手工作业,与冲压机加工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因为金属具有弹性,变形后还是会恢复原状。因此,即使试图将坯料紧贴模具使其成形,也会因为金属的这种特性导致轻微的成形不良。相比“旋压工艺”的均衡施压缓慢成形,冲压机加工时坯料局部受力,所以这种倾向更为明显。因此对成品精度要求很高的金属加工来说只有“旋压工艺”才能实现。此外,两种工艺相比加工所需的模具数量也不同。冲压机加工是将坯料夹在一对模具中间进行加工,所以永远都需要成对的模具。而“旋压工艺”只需一个模具就可以了,因而降低了模具成本。这就是为什么在样品加工等少量生产上多采用“旋压工艺”的原因。不过从生产性的角度来看,冲压机加工更为有利。在对精度要求不那么高的大批量生产上,敝司也同时采用自动旋压机和冲压机进行加工。
“旋压工艺”难在什么地方?
当对厚度极薄的板坯(0.1mm左右)进行加工时,用“赶棒”轻轻一加压就可能造成目标位置以外部分的变形,因而作业必须慎之又慎。反之,有些材质的金属板坯厚度超过5mm时则需要加大力度。尤其是当对又硬又厚的金属板进行加工时,如果用“赶棒”施加很大的压力,很可能会导致支撑“赶棒”的下端(杠杆的支点)破损,或者“赶棒”的尖头部位因无法承受力道而损坏。此外,由于“旋压工艺”是向金属板均衡加压使其延伸的加工工艺,仅用“赶棒”使金属板塑形为又长又大的产品则需要极其高超的技术。旋压工艺进行的操作需要凭感觉,所以成形产品显露个性。无论是多么熟练的大师级技工,当身体状态不好时,都不可避免会对产品的成形效果产生影响。
听说从事“旋压工艺”的金属加工厂很多,北嶋拉深制作所能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并不觉得我们的工作内容有什么特别。只是很多其他公司不想或不愿承接的业务,敝司都率先进行了尝试和挑战。而且一旦承接下某项业务,不管有多么困难也一定会圆满完成。以遵守交货期为例,就算实际加工作业并不像接订单时所想的程序那样顺利推进,敝司也绝不会延期交货。有些新客户会对我们提交的报价单上的昂贵价格表示惊讶。但是我们很自信向客户提供的产品绝对具有与此相当的价值。实际上过去也遇到过向报价较低的同行下了订单之后,却又因产品质量差而再次来敝司订货的客户。另外,当坯料材质为稀有金属时,不仅加工困难,而且材料成本高昂。一般的金属加工厂会考虑加工失败时的风险而选择放弃,而敝司为了积累经验总是很积极地承接此类业务。敝司没有营销人员,这是因为我们认为只要能生产出品质优良的产品,产品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
最近在制造业常常听到有人慨叹后继无人。
前阵子敝司资格最老的大师级技工退休了。但是他的技术传给了20、30、40等各个年龄层的技工,可以说技术被很好的传承了下来。敝司从来都没有什么“旋压加工”的作业手册。因为很多细节都要靠人的感觉,无法用语言来进行说明。新员工都是在和前辈员工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学到了老员工的很多经验。从新员工到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技工最少需要10年的时间。根据不同的金属类型和形状,施压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只能通过在各种加工现场勤勤恳恳地工作、慢慢积累来掌握技术。
您在什么时候会感觉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
“旋压加工”是从思考如何才能制作出客户所委托的产品形状开始的。我们不但自己制作模具,所有的赶棒也是自己加工制作的。挑战过去从没有人做过的东西、和那些被认为是“旋压工艺”条件下无法加工的产品都会让人感到工作的价值。以前曾有客户委托我们塑形加工头部很细的饮料罐。虽然在“旋压工艺”条件下可以进行成形加工,但因为模具的头部直径很小,成形后无法将板坯从模具上取下来成了一大问题。经过反复试验,为了让产品成形后可以分解以便从模具上取下,我们采用预先将模具切割分段,成形加工时将模具连接起来使用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不仅仅满足于“旋压加工”技术,还致力于研究产品制造工艺,并对加工工具进行改良,用心体验并享受“制作”这个过程本身。